無論是路上撿到物品還是工作中涉及財物的糾紛,都可能與侵占罪相關。因此員育法律事務所帶你全面了解侵占罪的定義、構成要件以及常見情景,幫助你預防跟應對相關法律問題。
什麼是侵占罪?
簡單來說,侵占罪指的是不法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。根據台灣《刑法》第335條,侵占罪的成立前提是行為人原本具有對該財物的合法持有權,但後來以不法意圖占為己有,導致他人財產的損失。
侵占罪的主要構成要件
侵占罪的成立必須同時具備客觀與主觀要件,無論是受委託保管的財物,還是撿到的遺失物,都可能構成侵占罪。
條件 | 內容 |
客觀要件 | 1. 行為人一開始是透過「正當、合法」的方式持有或保管他人財物。2. 具備將他人財物占為己有、拒絕交還的行為。3. 侵占的財物包含「他人財物」,如動產、不動產、遺失物或埋藏物,侵害的是他人對財物的所有權。 |
主觀要件 | 1. 行為人需具備刑事責任能力(年滿14歲的自然人)。2. 行為人知道侵占他人物品是違法的,且明知故犯。 |
侵占罪的五大類型
侵占罪的五大類型,根據不同身分職務及物品的性質分成2大類:
依身份或職務分類:
業務侵占罪 | 依據《刑法》第336-1條,指行為人在其業務職務上,將所管理的財物占為己有的行為,例如企業高層挪用公司資產。 |
公務公益侵占罪 | 依據《刑法第336-1條,適用於侵占公務或公益團體的財物,例如公務人員或公益機構成員將公共財物占為己有。 |
親人財產侵占罪 | 依據《刑法》第324條,專指行為人侵占近親屬的財產,例如兄弟姐妹間的財產糾紛。 |
依物品類型分類:
侵占遺失物罪 | 依據《刑法》第337條,指行為人在拾得他人的遺失物後不歸還,反而占為己有的行為。 |
普通侵占罪 | 依據《刑法》第335條,行為人對合法持有的他人財物,基於不法意圖將其據為己有,例如借用他人財物後不歸還。 |
侵占罪與竊盜罪的差別
侵占罪與竊盜罪相似,差別在於取得他人財物方式合不合法,侵占罪通常是基於合法持有他人財物後,違法占為己有;而竊盜罪是直接非法取得他人財物。在刑罰方面,兩者雖然有類似的刑期,但竊盜罪往往會面臨更嚴重的處罰。
侵占罪的刑罰與處罰
侵占罪的刑期與罰金
業務侵占罪 | 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得併科九萬元以下罰金。 |
公務公益侵占罪 | 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得併科十五萬元以下罰金。 |
普通侵占罪 | 5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,3萬元以下罰金 |
侵占遺失物罪 | 處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。 |
侵占罪是否可以易科罰金?
根據《刑法》第41條第1項的規定,若犯了最重刑期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,而法院判處的刑期不超過6個月的有期徒刑或拘役,則可以選擇用罰金替代。普通侵占罪和業務侵占罪的最重刑期皆為5年以下,因此符合條件時可用罰金替代。但公務侵占罪的最重刑期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,不可用罰金替代。
侵占罪告訴乃論還是非告訴乃論?
在法律中,侵占罪根據《刑法》的規定分為告訴乃論和非告訴乃論兩類。告訴乃論的侵占罪是指親人財產侵占罪(《刑法》第324條第4項),需要受害人提出告訴,檢察官才能進行起訴。
而非告訴乃論的侵占罪,包括普通侵占罪、業務侵占罪和公務或公益侵占罪,檢察官可以在得知有犯罪事實後主動調查和起訴,無需受害人提出告訴。
【專業律師推薦】張方駿律師
由於侵占罪屬於非告訴乃論罪,檢察官可主動調查並提出公訴,因此案件可能直接進入法律程序而無需受害人提告。因此,尋求擁有實務經驗的專業律師協助是非常重要的。
張方駿律師擁有會計師與律師雙證照的律師,能夠提供有效的全方位法律解決方案,確保當事人的法律權益。
張方駿律師
侵占罪追溯期
侵占罪的追訴期有多長?
不同類型的侵占罪,它們的追訴時效與告訴期間都不同:
- 普通侵占罪、公務公益侵占罪、業務侵占罪:追訴時效為20年。
- 侵占遺失物罪:由於此罪的刑罰相對較輕,因此追訴時效為5年。
- 親人財產侵占罪:屬於告訴乃論罪,即需要被害人提出告訴,告訴期間為6個月,超過此期間則無法再提出告訴。
侵占罪和解的可行性
雖然侵占罪是非告訴乃論罪,但被告還是有希望和解。如果被告能與對方達成和解,例如賠償損失並簽訂和解書,檢察官可能會做出不起訴或緩起訴的決定。即使案件進入法院,法官也可能因為雙方和解而從輕判決,例如判處緩刑或允許用罰金來代替刑期。
路上撿到東西會觸犯侵占罪嗎?員育律師事務所建議這麼做
如果撿到的是無主物,因為沒有侵犯他人的所有權,這樣的行為不會構成犯罪。但如果撿到的是有主人的物品,因為偶然遺失而占為己有,則可能構成「侵占遺失物罪」。雖然這類行為的刑責不重,不會因此坐牢,但仍可能被處以最高1萬5千元的罰金。因此如果有撿到遺失物,員育律師事務所建議最正確的做法就是交給警方,避免發生法律糾紛,如真的發生糾紛,也請找專業律師保障你的權益。
律師事務所 | 員育法律事務所 |
事務所地址 | 台中市南區東興路一段18號1樓 |
聯絡電話 | 04-22655520 |
電子信箱 | [email protected] |
臉書連結 | 員育法律事務所 |
參考資料:
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077號背信案件 經由徵詢程序,達成統一見解新聞稿(113-刑08)